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清晨六时,漯河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胡辣汤铺子已飘出浓郁香气,老师傅手持长勺搅动铜锅的声响,与镇外贾湖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骨笛音律隔空呼应。这座镶嵌在沙澧河畔的古镇,既是《水经注》中"舞水出舞阳县南"的地理坐标,更是一部镌刻着中原文明基因的立体史书。
从贾湖骨笛到溵水津渡:文明的层累与交融
沿着镇东头的古渡口遗址漫步,河床下冲刷出的绳纹陶片诉说着这里作为"溵水津渡"的辉煌过往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详细记载:"溵水又东迳北舞渡,谓之北舞水。"唐代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志》更明确其为"蔡州要道,舟车日会"。考古发现证实,早在新石器时代,贾湖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,出土的七孔骨笛经测音可演奏完整音阶,将中华文明的礼乐曙光向前推进了三千年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指出:"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与音律体系,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形成成熟的礼乐雏形,其文化辐射力远超我们此前认知。"
明清时期的北舞渡达到鼎盛,镇内"三街六市七十二胡同"商贾云集,山西会馆的琉璃照壁至今保存完好。据《舞阳县志》记载,当时每日停泊的商船超过200艘,"白日千帆过,夜间万盏灯"的盛景在地方志中屡见不鲜。镇西的当铺街曾有十三家票号,其中"蔚长厚"分号的银锭在近年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,印证了其作为中原重要金融节点的历史地位。清代文人程恩泽在《溵水行》中描绘:"北舞渡头船似织,楚商秦贾日纷驰",生动再现了其作为区域商贸枢纽的繁荣景象。
展开剩余70%人文根脉:从樊哙故城到状元故里
在古镇西北的樊哙台遗址,散落的汉代绳纹瓦当见证着一段风云历史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楚汉相争时樊哙曾在此屯兵,现存的夯土台基仍可见明显的军事防御特征。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国硕认为:"樊哙台遗址的军事布局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,揭示了北舞渡在秦汉时期作为中原军事屏障的战略地位。"当地老人流传的"樊哙卖狗肉"典故,虽不见于正史却在民间曲艺中代代相传,成为古镇鲜活的文化记忆。
明清两代,北舞渡文风鼎盛,先后走出三位进士。清乾隆年间的状元秦大士,其故里秦家胡同至今保存着"状元及第"匾额。镇内的文昌阁遗址出土的清代科举墨卷,字迹工整秀雅,印证了《舞阳县教育志》中"溵水之滨,弦歌不辍"的记载。道光年间的《河南乡试朱卷》显示,当时舞阳县23名举人中有7名来自北舞渡,比例远超周边地区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《十驾斋养新录》中特别提及:"舞水以北舞渡为最著,其地科甲蝉联,文风冠于颍汝。"
活态传承:一碗胡辣汤里的文化密码
当晨光穿透薄雾,镇中心的"闪家胡辣汤"铺子前已排起长队。这碗传承六代的非遗美食,其配方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。第七代传人闪国雨介绍:"百年老锅从不熄灶,每天凌晨三点开始熬制,三十多种香料的配比都是祖上传下的秘方。"这种融合了山茱萸、荜拨等药材的辛辣浓汤,恰似北舞渡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——既有北方饮食的厚重,又带着南方药膳的精致。河南大学民俗学教授高有鹏评价:"北舞渡胡辣汤的药材配伍与熬制工艺,是中原饮食文化'药食同源'传统的活态见证,其传承谱系完整度在全国同类非遗项目中实属罕见。"
在镇文化站的非遗工坊,78岁的民间艺人陈桂兰正在教授年轻学徒制作"北舞渡木版年画"。这种独特的年画流派融合了秦腔脸谱与楚地巫傩元素,其"门神骑虎"题材在全国仅此一见。2019年,北舞渡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让这项沉寂多年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。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指出:"北舞渡木版年画中楚巫文化与秦晋民俗的交融特征,为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互动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史料。"
古今对话: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
行走在修复后的古街,新铺的青石板路与明代的砖雕影壁相映成趣。镇长王彦介绍,近年来古镇采用"修旧如旧"的原则,已完成山西会馆、天爷庙等12处文保单位的修复。在贾湖遗址博物馆,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得以"穿越"到八千年前的聚落生活场景,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正是北舞渡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认为:"北舞渡的保护实践展现了一种'动态传承'理念,既尊重历史层积的真实性,又通过活态文化延续了古镇的生命力,为中小城镇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范式。"
夕阳西下,沙澧河畔的古渡口遗址,老人带着孩童捡拾贝壳,远处高铁飞驰而过。这座历经沧桑的古镇,正以从容的姿态将八千年文明积淀融入当代生活。当贾湖骨笛的复刻品在博物馆奏响《茉莉花》时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远古的回响,更是一个古镇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。北舞渡的历史层积与活态传承,无疑为破解中原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密码提供了独特样本——它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止展品,而是流动在当代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血脉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下一篇:没有了

